生命在于運動是伏爾泰的名言
伏爾泰,原名費朗梭阿·馬利·阿魯埃,1694年11月生于法國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,父親是一位法律公證人,母親來自一個貴族家庭。伏爾泰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。他非常聰明,3歲就能背誦文學名著,12歲便能夠作詩,并開始對神學表示懷疑。
16歲時,伏爾泰中學畢業(yè),沒有繼續(xù)學習法律,成為一個沒有職業(yè)的文人,經常寫一些諷刺詩和即景詩。在法國啟蒙運動發(fā)起時,伏爾泰充當了啟蒙運動的旗手,開始用自己手中的筆向糜爛腐敗的宮廷挑戰(zhàn)。1717年,伏爾泰因寫諷刺詩影射宮廷的淫亂生活,被投入巴士底獄關押了11個月。在獄中,伏爾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劇本《俄狄浦斯王》。在這部作品中,他首次使用了“伏爾泰”這個筆名。1718年秋,《俄狄浦斯王》在巴黎上演,引起了巨大轟動,伏爾泰因此在法國文學界名聲大振,贏得了“法蘭西最優(yōu)秀詩人”的桂冠。
1725年,伏爾泰又因作品諷刺封建專制主義,再一次被投入巴士底獄達一年。出獄后,他被驅逐出境,流亡英國。流亡期間,他對英國的政治、社會、宗教、科學、文學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他詳細考察了君主立憲制度和當地的社會習俗,深入研究了英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牛頓的物理學新成果,形成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主張和自然神論的哲學觀點。1729年,伏爾泰回到巴黎,先后寫出了歷史劇《布魯杜斯》和悲劇《采兒》。1734年,伏爾泰在魯昂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哲學和政治學專著《哲學通信》。只是這本書一出版就被查禁了,它引起了法國當局的憤怒,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伏爾泰,伏爾泰被迫離開巴黎,逃到女友夏特萊侯爵夫人在西雷村的莊園,隱居了15年之久。
1749年,夏德萊夫人去世,伏爾泰在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邀請下來到了普魯士,想把國王和宮廷作為自己實現啟蒙運動的手段,但當他痛苦地認識到不可能實現時,便決定不再和任何君主來往。
1755年,伏爾泰在法國與瑞士邊境的佛爾納購買了房子,在這里度過了富裕的晚年。1774年,路易十五去世,路易十六即位。新國王無法阻止法國人民對伏爾泰的擁護和愛戴,只得允許伏爾泰于1778年返回巴黎。同年5月,伏爾泰因病去世。由于受教會的迫害,伏爾泰的遺體不得不被秘密運到香檳省安葬。1791年7月,起義的法國人民將他的遺骸隆重地運回法國。